您好!欢迎来姬新民唢呐制作中心 设为首页 | 加为收藏 | 联系我们

唢呐文章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唢呐文章 >> 唢呐演奏知识
学习民间音乐对我演奏的影响
发布时间:2007-11-03 来源:隋萍萍 浏览:[2536]

学习民间音乐对我演奏的影响 隋萍萍

    民歌、戏曲、说唱音乐都是我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,是我们器乐演奏者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宝库。通过学习民间戏曲音乐,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,学习丰富的各地方音乐语言,更好地掌握音色、韵味的变化,同时,在学习演奏唱腔的过程中,还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的演奏手法。
    我出身于安徽亳州农村的一个民间艺人家庭,这里是苏北、鲁南、豫北、皖北四省交汇处,是戏曲、曲艺、民间音乐的盛行地,我的祖父、外祖父、父亲、舅舅、哥哥,都是民间唢呐艺人,因此,我自小就是听着民间唢呐音乐成长的。在我心目中,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,他们经常在家里吹奏唢呐或者出外为别人家的婚、丧、庆典吹奏,他们的演奏技艺各有所长,演奏曲目繁多,都是威振一方、深受农民喜爱的人物。由于这一地区的戏曲、曲艺音乐较为盛行,经常在不同场合,都能听到、看到不同曲种的演出,有时是在一个空场地搭一个大蓬做临时舞台,有时是在镇戏院或电影院,更多的是在村庄里、田间地头露天演出。他们吹奏的唢呐音乐大多数是戏曲、曲艺音乐,也有少量的曲牌和歌曲。在我没有学习吹奏这些音乐之前,只要听到这些演出,即使不到现场看,我也能很准确地分辨出哪段是梆子戏、曲剧、二夹弦,哪段是花鼓、坠子、泗州戏等,甚至能知道奏的是哪出戏、哪首曲牌,或者表现的是什么人物。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耳闻目染,不由自主地对这些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同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,每听到这方面的音乐,就觉得倍感亲切,精彩之处,感觉那个美啊,过瘾啊,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……每听到经典唱段和好听的音乐时,我还经常禁不住哼上一两段。
   不久,我开始学习吹奏唢呐了,从那时起,我正式进入了父辈们的生活圈,成为唢呐班的一员,但对于父辈们来说,我是非专业的,因为我还要上学。他们参加的各种吹奏活动,只要是周末,基本上都带我一起去。久而久之,我的演奏技艺有了明显的提高,并且也掌握了唢呐的兄弟乐器,如闷笛、呐子、腔、毛脸筒等。随着对戏曲、曲艺、曲牌等音乐的不断积累,我逐渐对演奏民间音乐有了点感悟,特别是对于舞台上花脸、花旦、红脸、小生等各种角色,以及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,无形之中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技巧、不同的吹奏方法,用不同的唢呐来表达各种角色的情绪。例如:表现旦角用小唢呐,在音色上会显得柔美、细腻;表现花脸、红脸、毛脸用沙腔呐子或毛脸筒(属自制乐器),在音色上会显得粗犷、高昂;表现婚礼、开业庆典,吹奏速度较快、热烈欢腾的民间曲牌如《抬花轿》、《凡子调》等;表现丧礼气氛的音乐,则用节奏缓慢、情绪悲凉的乐曲如《苦中乐》、《寒腔》等,演奏这些曲子时,要用大量夸张的腹颤音以及揉音、滑音等技巧,营造悲伤哀婉的气氛,催人泪下。据父辈们说,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,民间的婚丧事礼仪相当复杂,司仪在民俗方面的知识特别广泛,因此,他们要求演奏者会吹的曲牌都是有说法、有讲究的,司仪会喊出来明示演奏者。而当今民间吹打乐,没有明确规定,什么场合该用什么乐器、吹什么乐曲,基本上都是靠演奏者自己根据当时的环境、场面来选择的。
    在这一时期,家庭氛围的影响、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熏陶、加上父辈对我在演奏上的不断教诲,对我以后从事唢呐演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    自从进入专业院校学习,无论是自己练习,还是参加合奏课的专业实践,都较以前理性、刻意、规范得多,相对少了许多跟着感觉走的成份,更多的是把以前学过的乐曲、技巧以及不同风格的唢呐音乐进行系统、规范的分类整理,从概念到演奏,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。例如《凡子调》,初学此曲时,不知什么意思,老艺人们也不说,也没有谱子,完全靠模仿和记忆,所以就感觉到这首乐曲特别深奥难学,上了音乐学院才知道,以“凡”做“宫”音,就是以唢呐正把的“fa”作“do”。这首曲子的速度特别慢,每分钟约60拍,4/4拍记谱,每一小节击打一下梆子,也就是每分钟约打12下左右。吹奏时,在骨干音不变的情况下,可以任意加花变奏。还有《六字开门》也是如此,听起来觉得很复杂,认为很难学。在看到陈家齐老师记谱整理的任同祥老师的演奏谱时,我将它与《凡字调》的乐谱作了段与段的对比,又知道这是和《凡字调》同样的道理:一方面,民间艺人为显示其高超的技能;另一方面,由于他们长期养成的“即兴”的习惯,他们尽可能使吹奏的每遍乐谱都不一样,因此,有时连他们自已也不知哪一遍吹的是什么样。这样虽然听起来不觉单调,但却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多不便。所以,在以后的演奏与教学当中,我首先了解乐曲的原谱,分析乐曲的乐句、乐段,然后在原谱上进行加花、变奏。这样,我不仅在演奏上也可以做到任意变化,同时,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背会此曲,并了解此曲的特点。
    再例如《百鸟朝凤》,此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唢呐传统乐曲,旋律优美动人,情绪热烈欢快,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色彩,是我自小学吹唢呐时就已经非常熟悉、非常喜爱的乐曲。初学时,我以为就是要把鸟叫以及鸡鸣狗叫、小孩哭模仿得像就可以了,在后来对《百鸟朝凤》的学习和演奏实践中,我吹奏了数百遍,也不知多少次欣赏了不同流派、不同风格演奏家的演奏,后来通过向陈家齐老师系统地学习、自己不断地琢磨,使我对此曲又有了更多的理解。本曲早期流传于山东、河南、安徽民间,以“坠子戏”音乐为主旋律,行板部分是坠子的“垛子板”,快板部分是以“快垛子”转“寒韵”。旋律的发展因人而异,大多即兴发挥,无固定结构。现以陈家齐老师的版本为例,按西方曲式结构分析:可定为回旋曲式,从第二段到第七段,很明显看出旋律的发展,如:在民间,因时间的需要会无限地循环下去,加上引子和结尾,基本同不完全再现的回旋曲式相符。按中国传统音乐的角度来分析,乐曲的各部分均可长可短,可任意反复,若剔除鸟叫部分单看旋律,是一首完完全全的戏曲音乐唱段,叫板(引子)——叙述(行板)一高潮(快板),与现在的坠子戏唱段几乎没有区别。《百鸟朝凤》又是传统乐曲技巧的总结,在常用的二十八种技巧中,此曲就用了二十五种。
    得益于童年时期受到的传统戏曲的熏陶,再通过进入专业院校系统的学习,加上后来在专业团体不断的磨炼,我演奏的《百鸟朝凤》,对百鸟和鸣、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有了更生动的描绘,自已的演奏风格也逐渐成熟起来。
    综上所述,在我的学习过程中,无论是民族、民间音乐对我无意识的熏陶,还是后来我对民族、民间音乐有意识的学习及追求,这些知识的积累,在我后来的工作中,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对于从事职业唢呐演奏者来说,在专业文艺单位能否完全胜任工作,对于传统乐曲、戏曲音乐的各种技巧及音乐风格的掌握,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本文是我多年从事唢呐学习和工作的感受,同时,我也深知在唢呐的学习与演奏上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不吝指正。 

上一篇: 唢呐演奏指法
下一篇: 没有了

友情链接: 优酷视频 | 合肥庆典 | 专业唢呐制作 |

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vied 姬新民唢呐制作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赛优1网络
地址:安徽省宿州市人民路第三小学对面 电话:0557-3038067\15178261917\13855725443
QQ:1019756701 淘宝:http://shop61839879.taobao.com
皖ICP备13015939号    皖公网安备 34130202000151号